相比5月份歐盟委員會毫無轉圜余地的態(tài)度,目前出臺的初裁方案要好于預期。當然,是單從反傾銷稅率的角度來看。畢竟此前我們還曾猜它是不是要高到60%。
這并不是說11.8%的數字就不痛不癢。就像國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企業(yè)家所言:有人跑過來無端向你索要一萬塊錢,你義正言辭地予以回絕。糾纏兩年之后現在他說給一千也行,這讓你心情變好了么?
不過歐委會貿易專員卡洛·德古赫特將它描述成一個“友善的方式”。
英國《獨立報》援引他的話說,目前的情形允許歐洲市場有一個平穩(wěn)的過渡,同時對中方來說不啻為良機,打開了一扇談判的機會窗口,“現在球在中國的半場內!
這也意味著,在隨后的兩個月里,“歐盟史上最大雙反案”仍將繼續(xù)打下去。歐方在“理論上”提供了一個可以協(xié)商解決的可能,并等著看我們的姿態(tài)。但對一直給出的都是最大限度誠意的中方來說,其實要看歐洲人是否愿與我們并肩而行。
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面板制造國,每年向歐盟出口價值21億歐元的光伏產品。歐盟對中國光伏提出雙反的原因,就在于武斷地認定中國的企業(yè)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可再生能源產品,意圖壟斷市場。于是6月5日幾乎所有的外媒都用了德古赫特的申辯——“我們并非貿易保護主義,僅僅是為了重申國際貿易規(guī)則,這也同樣適用于中國的企業(yè)啊!
而英國能源大臣在推特上回復:我特想問問他是不就沒考慮過歐盟大批量的下游太陽能行業(yè)?——這些以安裝業(yè)務為主的光伏企業(yè),將不可避免遭受裁員等方面的損失。
中國在歐盟中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,對增收關稅表達了強烈反對:“制裁并非解決問題的正確手段。”這也是多個歐盟成員國的理智聲音。但他們的法定程序是,如果歐委會不想改弦更張,再多的反對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。
而如果事態(tài)繼續(xù)下滑,在歐盟內部,除光伏市場萎縮導致的大量失業(yè),歐盟政府對環(huán)保的承諾、中歐的貿易關系也都將遭損害。這更等于是歐盟向亞洲所有貿易伙伴傳遞了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:我們不是生意伙伴的好選擇。如果歐洲想要復興經濟,實在應該超越比較狹隘的利益,從更全面的角度考慮問題。
此時反觀我們的光伏銷售,一直主要依靠外需拉動,是如今正經歷寒冬期的重要原因。而光伏業(yè)最初期面對著巨額的利潤和尚不算高的行業(yè)門檻,一擁而上的后果也使產業(yè)寒冬降臨后出現了大面積的“死亡”。
中國光伏企業(yè)不會很容易就全趴下,畢竟有幾個能打鐵的自身也足夠硬。但在已趨嚴峻的國際市場形勢下,我們希望看到這些企業(yè)在已有的轉型戰(zhàn)略上,不斷深耕國內市場,將發(fā)展重心從單純的制造中轉移出來。
這起“光伏雙反案”歷時許久仍未唱罷。人們大多覺得歐委會做出了一個脫離了經濟邏輯的決議。我們許多專家對談判前景不樂觀,怕正是懷疑一般正常的游說沒法動搖一個錯亂的對手,更別提歐盟內部已被政治利益的復雜性搞得一團糾結了。
但這次博弈也成就了一場布置給光伏行業(yè)的嚴格練兵。它考驗著中國企業(yè)是否真正具備“走出去”所需的國際化水平。而決定這場對弈最終走向的,不僅有智慧,還有立場——是誰會因為經濟問題不痛快,又是誰的產品真正拿得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