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替代補貼”的目的仍難達成?
按照試行規(guī)定,綠證的認購價格由買賣雙方自行協(xié)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,但不得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。風電、光伏發(fā)電企業(yè)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后,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。
可見,綠證交易制度誕生之初就肩負著替代補貼的使命。然而,面對拖欠已久的巨額補貼,上述知情人士也坦言,雖然推行綠證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補貼,但在自愿認購階段還難見實效!叭绻乱徊綄嵭袕娭平灰祝瑢崿F(xiàn)這一目標可能會有希望。但由于具體的規(guī)則還沒有最終確定,所以也不好說對于填補補貼缺口到底有多大的作用!
有統(tǒng)計指出,截至2017年底,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經(jīng)突破千億元。另一方面,根據(jù)交易平臺的掛牌情況,大部分風電綠證的標價都只在200-300元/張,5月2日成交的最低價格更是低至137.2元/張。按照目前平臺核發(fā)的2180萬張綠證計算,即便是成交價達到500元/張的水平,全部售出的總價也只在百億元左右。
彭澎也直接給出了“綠證不可能彌補補貼缺口”的明確回答。她認為:“補貼還是要靠大面積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來解決。即便日后通過強制配額考核,主要目標也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,而不是填補補貼缺口!
可以看出,綠證問題千頭萬緒、積累已深,不管是從27185個綠證的總估值不足1000萬元來講,還是從認購率僅約0.12%且強制交易啟動時間待定等表現(xiàn)來講,綠證交易制度距離“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”的初衷還很遠。